HTTP 报文结构

2021-04-01 01:25

阅读:491

标签:封装   ges   帮助   路由   不能   初步   方式   模块化   最大   

技术图片

  HTTP位于五层模型中的应用层,是传输层(代表为TCP协议)的上层协议。

       之前我们通过 socket 实现了使用 TCP 协议进行数据收发:手写一个模块化的 TCP 服务端客户端 ,对 TCP 协议的使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。

  简单的说,IP 协议 帮助我们的数据包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寻址,但并不能保证数据包一定可以到达目的地。因为传输环境或网络可能会非常复杂,我们并不能保证路由算法在所有场景下都可以准确的到达目的地,加上为了避免冗余数据包滞留网络对网络造成破坏,IP 协议中还存在最大跃点数等数据销毁机制。因此 IP 协议仅负责寻址,不负责到达。

  所以仅通过 IP 协议进行通信是不可靠的,TCP 协议位于 IP 协议的上层,通过 ACK 确认机制帮助我们在 IP 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了可靠的数据通道。

  但 TCP 协议还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通信要求,因为它是无界的。这使得我们无法将数据与请求联系起来,如果我们发送多次请求,请求的数据无间隔的到达或被封装在同一个数据包里到达的话,我们无法单纯的靠 TCP 协议确定某段数据属于哪次请求,也就是会出现所谓的粘包和半包问题。

  HTTP 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,它从数据层面帮助我们对请求进行了定界,进一步满足了我们的通信需求。

  整个网络分层模型就是一个责任链模式的典型代表,每层专注解决一类问题后将数据扔给下一层,直到到达我们的应用,使我们可以得到能直接能应用于业务的数据。

  HTTP 在传输层上层约定了数据的传输格式,搞懂报文格式才能理解其解析机制,当然要看全面的报文格式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查阅 RFC 文档,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主要部分。

  HTTP报文分为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,二者的基本格式是相同的。

  请求报文的格式:

  

  

  

  响应报文的格式

  

  

  

  method: 表示请求方法,如 GET/POST 。
  request-URL: 为请求的资源路径。

  version: 表示使用的协议版本号,如1.0/1.1等。
  status-code: 表示请求的状态码,描述请求过程中发生的情况,比如 200:成功;500:服务器端异常 等。

  reason-phrase: 表示原因短语,无特殊含义,类似我们平时设计表结构时设计的 remark 备注字段。

  header:请求首部。每个请求可以有零个或多个首部,每个首部都是一个键值对外加一个可选的空格。所有首部的最后由一个空行 CRLF 标识首部的结束。

  entity-body:请求的实体部分。包含着我们请求的数据,但并不是我们所有的请求参数都会在请求实体中,请求实体可为空,也是以一个空行 CRLF 标识结束。

  每个 HTTP 报文都是以一个起始行作为开始的。请求报文的起始行标明我要干什么,响应报文的起始行标明发生了什么。

 

技术图片

  响应报文的起始行则没有 url 和请求方法。
技术图片
  无论请求报文还是响应报文,其各字段间均是通过空格进行分隔的。

  响应报文中的状态码可以向请求者说明该次请求发生了什么事情。我们比较熟悉的状态码比如 404/302/500/200 等都属于响应报文的状态码。

  原因短语是方便我们阅读的状态码的可读版本,比如 200 后面跟的 OK 便是 200 的原因短语。  

  HTTP 首部用于向请求和响应的报文中添加一些额外的信息。HTTP规范定义了一些固定的首部字段,当然我们也可以随意添加自己定义的首部字段。

  首部有以下几种分类:

  通用首部:即可出现在请求报文中,也可出现在响应报文中
  请求首部:提供更多有关请求的信息
  响应首部:提供更多有关响应的信息
  实体首部:描述主体的长度和内容,或者资源本身
  扩展首部:规范中没有定义的新首部

  这样一来,首部可能会有比较多的附加字段,将长的首部行分为多行可以提高可读性,多出来的每行前面至少要有一个空格或制表符(tab)。

  以上是对 HTTP 协议组成部分比较粗粒度的介绍,下次我们基于其报文结构,在 TCP 通信框架上层手写一个解析 HTTP 报文的 Handler 。

 

HTTP 报文结构

标签:封装   ges   帮助   路由   不能   初步   方式   模块化   最大   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niuyourou/p/12578532.html


评论


亲,登录后才可以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