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etcode——链表和数组(6)

2021-05-01 19:28

阅读:438

标签:自身   它的   前缀   现在   empty   rtc   pru   边界条件   再处理   

柱状图中最大的矩形

给定 n 个非负整数,用来表示柱状图中各个柱子的高度。每个柱子彼此相邻,且宽度为 1 。

求在该柱状图中,能够勾勒出来的矩形的最大面积。

技术图片

以上是柱状图的示例,其中每个柱子的宽度为 1,给定的高度为 [2,1,5,6,2,3]

技术图片

图中阴影部分为所能勾勒出的最大矩形面积,其面积为 10 个单位。

示例:

输入: [2,1,5,6,2,3]
输出: 10

暴力+剪枝

遍历数组,每找到一个局部峰值(只要当前的数字大于后面的一个数字,那么当前数字就看作一个局部峰值,跟前面的数字大小无关),

然后向前遍历所有的值,算出共同的矩形面积,每次对比保留最大值。

这里再说下为啥要从局部峰值处理,看题目中的例子,局部峰值为 2,6,3,我们只需在这些局部峰值出进行处理,为啥不用在非局部峰值处统计呢,这是因为非局部峰值处的情况,后面的局部峰值都可以包括,比如1和5,由于局部峰值6是高于1和5的,所有1和5能组成的矩形,到6这里都能组成,并且还可以加上6本身的一部分组成更大的矩形,那么就不用费力气去再统计一个1和5处能组成的矩形了。

// Pruning optimize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argestRectangleArea(vector &height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= 0; --j) {
                minH = min(minH, height[j]);
                int area = minH * (i - j + 1);
    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area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维护一个栈,用来保存递增序列,相当于上面那种方法的找局部峰值。我们可以看到,直方图矩形面积要最大的话,需要尽可能的使得连续的矩形多,并且最低一块的高度要高。有点像木桶原理一样,总是最低的那块板子决定桶的装水量。

那么既然需要用单调栈来做,首先要考虑到底用递增栈,还是用递减栈来做。

递增栈是维护递增的顺序,当遇到小于栈顶元素的数就开始处理,而递减栈正好相反,维护递减的顺序,当遇到大于栈顶元素的数开始处理。

根据这道题的特点,我们需要按从高板子到低板子的顺序处理,先处理最高的板子,宽度为1,然后再处理旁边矮一些的板子,此时长度为2,因为之前的高板子可组成矮板子的矩形 ,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递增栈,当遇到大的数字直接进栈,而当遇到小于栈顶元素的数字时,就要取出栈顶元素进行处理了,那取出的顺序就是从高板子到矮板子了,于是乎遇到的较小的数字只是一个触发,表示现在需要开始计算矩形面积了,为了使得最后一块板子也被处理,这里用了个小 trick,在高度数组最后面加上一个0,这样原先的最后一个板子也可以被处理了。

由于栈顶元素是矩形的高度,那么关键就是求出来宽度,单调栈中不能放高度,而是需要放坐标。由于我们先取出栈中最高的板子,那么就可以先算出长度为1的矩形面积了,然后再取下一个板子,此时根据矮板子的高度算长度为2的矩形面积,以此类推,知道数字大于栈顶元素为止,再次进栈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argestRectangleArea(vector &height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stack st;
        height.push_back(0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

栈 简化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argestRectangleArea(vector& heights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stack st;
        heights.push_back(0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= heights[i]) {
                int cur = st.top(); st.pop();
    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heights[cur] * (st.empty() ? i : (i - st.top() - 1))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st.push(i)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最大矩形

给定一个仅包含 0 和 1 的二维二进制矩阵,找出只包含 1 的最大矩形,并返回其面积。

示例:

输入:
[
  ["1","0","1","0","0"],
  ["1","0","1","1","1"],
  ["1","1","1","1","1"],
  ["1","0","0","1","0"]
]
输出: 6

与柱状图中最大的矩形类似,将每一层都当作直方图的底层,并向上构造整个直方图,

由于题目限定了输入矩阵的字符只有 ‘0‘ 和 ‘1‘ 两种,所以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。

方法是,对于每一个点,如果是 ‘0’,则赋0,如果是 ‘1’,就赋之前的 height 值加上1。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Rectangle(vector > &matrix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vector height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& height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stack s;
        height.push_back(0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

方法二

left 数组表示若当前位置是1且与其相连都是1的左边界的位置(若当前 height 是0,则当前 left 一定是0),

right 数组表示若当前位置是1且与其相连都是1的右边界的位置再加1(加1是为了计算长度方便,直接减去左边界位置就是长度),初始化为n(若当前 height 是0,则当前 right 一定是n),那么对于任意一行的第j个位置,矩形为 (right[j] - left[j]) * height[j],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,比如给定矩阵为:

[
  [1, 1, 0, 0, 1],
  [0, 1, 0, 0, 1],
  [0, 0, 1, 1, 1],
  [0, 0, 1, 1, 1],
  [0, 0, 0, 0, 1]
]

第0行:

h: 1 1 0 0 1
l: 0 0 0 0 4
r: 2 2 5 5 5 

第1行:

h: 0 2 0 0 2
l: 0 1 0 0 4
r: 5 2 5 5 5 

第2行:

h: 0 0 1 1 3
l: 0 0 2 2 4
r: 5 5 5 5 5

第3行:

h: 0 0 2 2 4
l: 0 0 2 2 4
r: 5 5 5 5 5

第4行:

h: 0 0 0 0 5
l: 0 0 0 0 4
r: 5 5 5 5 5 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Rectangle(vector>& matrix) {
        if (matrix.empty() || matrix[0].empty()) return 0;
        int res = 0, m = matrix.size(), n = matrix[0].size();
        vector height(n, 0), left(n, 0), right(n, n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= 0; --j) {
                if (matrix[i][j] == ‘1‘) {
                    right[j] = min(right[j], cur_right);
    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    right[j] = n;
                    cur_right = j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(right[j] - left[j]) * height[j]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统计

统计每一行的连续1的个数,使用一个数组 h_max, 其中 h_max[i][j] 表示第i行,第j个位置水平方向连续1的个数,若 matrix[i][j] 为0,那对应的 h_max[i][j] 也一定为0。

统计的过程跟建立累加和数组很类似,唯一不同的是遇到0了要将 h_max 置0。这个统计好了之后,只需要再次遍历每个位置,首先每个位置的 h_max 值都先用来更新结果 res,因为高度为1也可以看作是矩形,然后我们向上方遍历,上方 (i, j-1) 位置也会有 h_max 值,但是用二者之间的较小值才能构成矩形,用新的矩形面积来更新结果 res,这样一直向上遍历,直到遇到0,或者是越界的时候停止,这样就可以找出所有的矩形了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Rectangle(vector>& matrix) {
        if (matrix.empty() || matrix[0].empty()) return 0;
        int res = 0, m = matrix.size(), n = matrix[0].size();
        vector> h_max(m, vector(n)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 0) h_max[i][j] = h_max[i][j - 1] + 1;
                else h_max[i][0] = 1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= 0 && h_max[k][j] != 0; --k) {
                    mn = min(mn, h_max[k][j]);
        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mn * (i - k + 1))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最大正方形

在一个由 0 和 1 组成的二维矩阵内,找到只包含 1 的最大正方形,并返回其面积。

示例:

输入: 

1 0 1 0 0
1 0 1 1 1
1 1 1 1 1
1 0 0 1 0

输出: 4

暴力

把数组中每一个点都当成正方形的左顶点来向右下方扫描,来寻找最大正方形。具体的扫描方法是,确定了左顶点后,再往下扫的时候,正方形的竖边长度就确定了,只需要找到横边即可,这时候我们使用直方图的原理,从其累加值能反映出上面的值是否全为1。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Square(vector >& matrix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 v(matrix[i].size(), 0);
            for (int j = i; j  &v, int k) {
        if (v.size() 

建立累计和数组

原理是建立好了累加和数组后,我们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每一个位置,对于任意一个位置 (i, j),我们从该位置往 (0,0) 点遍历所有的正方形,正方形的个数为 min(i,j)+1,由于我们有了累加和矩阵,能快速的求出任意一个区域之和,所以我们能快速得到所有子正方形之和,比较正方形之和跟边长的平方是否相等,相等说明正方形中的数字均为1,更新 res 结果即可,参见代码如下: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Square(vector>& matrix) {
        if (matrix.empty() || matrix[0].empty()) return 0;
        int m = matrix.size(), n = matrix[0].size(), res = 0;
        vector> sum(m, vector(n, 0)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 0) t += sum[i - 1][j];
                if (j > 0) t += sum[i][j - 1];
                if (i > 0 && j > 0) t -= sum[i - 1][j - 1];
                sum[i][j] = t;
                int cnt = 1;
                for (int k = min(i, j); k >= 0; --k) {
                    int d = sum[i][j]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i - cnt >= 0) d -= sum[i - cnt][j]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j - cnt >= 0) d -= sum[i][j - cnt]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i - cnt >= 0 && j - cnt >= 0) d += sum[i - cnt][j - cnt]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d == cnt * cnt) res = max(res, d);
                    ++cnt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二维动态规划

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优化时间复杂度到 O(n2),做法是使用 DP,建立一个二维 dp 数组,其中 dp[i][j] 表示到达 (i, j) 位置所能组成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。

我们首先来考虑边界情况,也就是当ij为0的情况,那么在首行或者首列中,必定有一个方向长度为1,那么就无法组成长度超过1的正方形,最多能组成长度为1的正方形,条件是当前位置为1。

边界条件处理完了,再来看一般情况的递推公式怎么办,对于任意一点 dp[i][j],由于该点是正方形的右下角,所以该点的右边,下边,右下边都不用考虑,关心的就是左边,上边,和左上边。

这三个位置的dp值 suppose 都应该算好的,还有就是要知道一点,只有当前 (i, j) 位置为1,dp[i][j] 才有可能大于0,否则 dp[i][j] 一定为0。

(i, j) 位置为1,此时要看 dp[i-1][j-1], dp[i][j-1],和 dp[i-1][j] 这三个位置,我们找其中最小的值,并加上1,就是 dp[i][j] 的当前值了,这个并不难想,毕竟不能有0存在,所以只能取交集,最后再用 dp[i][j] 的值来更新结果 res 的值即可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Square(vector>& matrix) {
        if (matrix.empty() || matrix[0].empty()) return 0;
        int m = matrix.size(), n = matrix[0].size(), res = 0;
        vector> dp(m, vector(n, 0)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

一维动态规划

为了处理边界情况,padding 了一位,所以 dp 的长度是 m+1,然后还需要一个变量 pre 来记录上一个层的 dp 值,我们更新的顺序是行优先,就是先往下遍历,用一个临时变量t保存当前 dp 值,然后看如果当前位置为1,则更新 dp[i]dp[i], dp[i-1], 和 pre 三者之间的最小值,再加上1,来更新结果 res,如果当前位置为0,则重置当前 dp 值为0,因为只有一维数组,每个位置会被重复使用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maximalSquare(vector>& matrix) {
        if (matrix.empty() || matrix[0].empty()) return 0;
        int m = matrix.size(), n = matrix[0].size(), res = 0, pre = 0;
        vector dp(m + 1, 0);
        for (int j = 0; j 

最长连续序列

给定一个未排序的整数数组,找出最长连续序列的长度。

要求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(n)

示例:

输入: [100, 4, 200, 1, 3, 2]
输出: 4
解释: 最长连续序列是 [1, 2, 3, 4]。它的长度为 4。

HashSet

使用一个集合HashSet存入所有的数字,然后遍历数组中的每个数字,如果其在集合中存在,那么将其移除,然后分别用两个变量prenext算出其前一个数跟后一个数,然后在集合中循环查找,如果pre在集合中,那么将pre移除集合,然后pre再自减1,直至pre不在集合之中,对next采用同样的方法,那么next-pre-1就是当前数字的最长连续序列,更新res即可。

这里再说下,为啥当检测某数字在集合中存在当时候,都要移除数字。这是为了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,就拿题目中的例子来说吧,我们在遍历到4的时候,会向下遍历3,2,1,如果都不移除数字的话,遍历到1的时候,还会遍历2,3,4。

同样,遍历到3的时候,向上遍历4,向下遍历2,1,等等等。如果数组中有大量的连续数字的话,那么就有大量的重复计算,十分的不高效,所以我们要从HashSet中移除数字,代码如下: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ongestConsecutive(vector& nums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unordered_set s(nums.begin(), nums.end());
        for (int val : nums) {
            if (!s.count(val)) continue;
            s.erase(val);
            int pre = val - 1, next = val + 1;
            while (s.count(pre)) s.erase(pre--);
            while (s.count(next)) s.erase(next++);
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next - pre - 1)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哈希

我们也可以采用哈希表来做,刚开始HashMap为空,然后遍历所有数字,如果该数字不在HashMap中,那么我们分别看其左右两个数字是否在HashMap中,

如果在,则返回其哈希表中映射值,

若不在,则返回0,虽然我们直接从HashMap中取不存在的映射值,也能取到0,但是一旦去取了,就会自动生成一个为0的映射,那么我们这里再for循环的开头判断如果存在映射就跳过的话,就会出错。

然后我们将left+right+1作为当前数字的映射,并更新res结果,同时更新num-leftnum-right的映射值。

下面来解释一下为啥要判断如何存在映射的时候要跳过,这是因为一旦某个数字创建映射了,说明该数字已经被处理过了,那么其周围的数字很可能也已经建立好了映射了,

如果再遇到之前处理过的数字,再取相邻数字的映射值累加的话,会出错。

举个例子,比如数组 [1, 2, 0, 1],当0执行完以后,HashMap中的映射为 {1->2, 2->3, 0->3},可以看出此时0和2的映射值都已经为3了,那么如果最后一个1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处理,随后得到结果就是7,明显不合题意。

之前说的,为了避免访问不存在的映射值时,自动创建映射,我们使用m.count() 先来检测一下,只有存在映射,我们才从中取值,否则就直接赋值为0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ongestConsecutive(vector& nums) {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unordered_map m;
        for (int num : nums) {
            if (m.count(num)) continue;
            int left = m.count(num - 1) ? m[num - 1] : 0;
            int right = m.count(num + 1) ? m[num + 1] : 0;
            int sum = left + right + 1;
            m[num] = sum;
            res = max(res, sum);
            m[num - left] = sum;
            m[num + right] = sum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除自身以外数组的乘积

给你一个长度为 n 的整数数组 nums,其中 n > 1,返回输出数组 output ,其中 output[i] 等于 nums 中除 nums[i] 之外其余各元素的乘积。

示例:

输入: [1,2,3,4]
输出: [24,12,8,6]

提示:题目数据保证数组之中任意元素的全部前缀元素和后缀(甚至是整个数组)的乘积都在 32 位整数范围内。

说明:不要使用除法,且在 O(n)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此题。

进阶:
你可以在常数空间复杂度内完成这个题目吗?( 出于对空间复杂度分析的目的,输出数组不被视为额外空间。)

双向遍历

分别创建出这两个数组即可,分别从数组的两个方向遍历就可以分别创建出乘积累积数组。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vector productExceptSelf(vector& nums) {
        int n = nums.size();
        vector fwd(n, 1), bwd(n, 1), res(n);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 0; --i) {
            bwd[i - 1] = bwd[i] * nums[i];
        }
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

优化

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方法进行空间上的优化,由于最终的结果都是要乘到结果 res 中,所以可以不用单独的数组来保存乘积,而是直接累积到结果 res 中,

我们先从前面遍历一遍,将乘积的累积存入结果 res 中,然后从后面开始遍历,用到一个临时变量 right,初始化为1,然后每次不断累积,最终得到正确结果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vector productExceptSelf(vector& nums) {
        vector res(nums.size(), 1);
        for (int i = 1; i = 0; --i) {
            res[i] *= right;
            right *= nums[i]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任务调度器

给定一个用字符数组表示的 CPU 需要执行的任务列表。其中包含使用大写的 A - Z 字母表示的26 种不同种类的任务。任务可以以任意顺序执行,并且每个任务都可以在 1 个单位时间内执行完。CPU 在任何一个单位时间内都可以执行一个任务,或者在待命状态。

然而,两个相同种类的任务之间必须有长度为 n 的冷却时间,因此至少有连续 n 个单位时间内 CPU 在执行不同的任务,或者在待命状态。

你需要计算完成所有任务所需要的最短时间

示例 :

输入:tasks = ["A","A","A","B","B","B"], n = 2
输出:8
解释:A -> B -> (待命) -> A -> B -> (待命) -> A -> B.
     在本示例中,两个相同类型任务之间必须间隔长度为 n = 2 的冷却时间,而执行一个任务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,所以中间出现了(待命)状态。 

提示:

  1. 任务的总个数为 [1, 10000]
  2. n 的取值范围为 [0, 100]

方法一

由于题目中规定了两个相同任务之间至少隔n个时间点,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处理的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任务,先确定好这些高频任务,然后再来安排那些低频任务。

如果任务F的出现频率最高,为k次,那么我们用n个空位将每两个F分隔开,然后我们按顺序加入其他低频的任务,来看一个例子:

AAAABBBEEFFGG 3

我们发现任务A出现了4次,频率最高,于是我们在每个A中间加入三个空位,如下:

A---A---A---A

AB--AB--AB--A  (加入B)

ABE-ABE-AB--A  (加入E)

ABEFABE-ABF-A  (加入F,每次尽可能填满或者是均匀填充)

ABEFABEGABFGA  (加入G)

再来看一个例子:

ACCCEEE 2

我们发现任务C和E都出现了三次,那么我们就将CE看作一个整体,在中间加入一个位置即可:

CE-CE-CE

CEACE-CE  (加入A)

注意最后面那个idle不能省略,不然就不满足相同两个任务之间要隔2个时间点了。

这道题好在没有让我们输出任务安排结果,而只是问所需的时间总长,那么我们就想个方法来快速计算出所需时间总长即可。

我们仔细观察上面两个例子可以发现,都分成了(mx - 1)块,再加上最后面的字母,其中mx为最大出现次数。

比如例子1中,A出现了4次,所以有A---模块出现了3次,再加上最后的A,每个模块的长度为4。

例子2中,CE-出现了2次,再加上最后的CE,每个模块长度为3。

我们可以发现,模块的次数为任务最大次数减1,模块的长度为n+1,最后加上的字母个数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任务,可能有多个并列。

这样三个部分都搞清楚了,写起来就不难了,我们统计每个大写字母出现的次数,然后排序,这样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母就到了末尾,然后我们向前遍历,找出出现次数一样多的任务个数,就可以迅速求出总时间长了,下面这段代码可能最不好理解的可能就是最后一句了,那么我们特别来讲解一下。

先看括号中的第二部分,前面分析说了mx是出现的最大次数,mx-1是可以分为的块数,n+1是每块中的个数,而后面的 25-i 是还需要补全的个数,用之前的例子来说明:

AAAABBBEEFFGG 3

A出现了4次,最多,mx=4,那么可以分为mx-1=3块,如下:

A---A---A---

每块有n+1=4个,最后还要加上末尾的一个A,也就是25-24=1个任务,最终结果为13:

ABEFABEGABFGA

再来看另一个例子:

ACCCEEE 2

C和E都出现了3次,最多,mx=3,那么可以分为mx-1=2块,如下:

CE-CE-

每块有n+1=3个,最后还要加上末尾的一个CE,也就是25-23=2个任务,最终结果为8:

CEACE-CE

好,那么此时你可能会有疑问,为啥还要跟原任务个数len相比,取较大值呢?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:

AAABBB 0

A和B都出现了3次,最多,mx=3,那么可以分为mx-1=2块,如下:

ABAB

每块有n+1=1个?你会发现有问题,这里明明每块有两个啊,为啥这里算出来n+1=1呢,因为给的n=0,这有没有矛盾呢,没有!因为n表示相同的任务间需要间隔的个数,那么既然这里为0了,说明相同的任务可以放在一起,这里就没有任何限制了,我们只需要执行完所有的任务就可以了,所以我们最终的返回结果一定不能小于任务的总个数len的,这就是要对比取较大值的原因了。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eastInterval(vector& tasks, int n) {
        vector cnt(26, 0);
        for (char task : tasks) {
            ++cnt[task - ‘A‘];
        }
        sort(cnt.begin(), cnt.end());
        int i = 25, mx = cnt[25], len = tasks.size();
        while (i >= 0 && cnt[i] == mx) --i;
        return max(len, (mx - 1) * (n + 1) + 25 - i);
    }
};

方法二

先算出所有空出来的位置,然后计算出所有需要填入的task的个数,如果超出了空位的个数,就需要最后再补上相应的个数。

注意这里如果有多个任务出现次数相同,

那么将其整体放一起,就像上面的第二个例子中的CE一样,那么此时每个part中的空位个数就是n - (mxCnt - 1)

那么空位的总数就是part的总数乘以每个part中空位的个数了,

那么我们此时除去已经放入part中的,还剩下的task的个数就是task的总个数减去mx * mxCnt

然后此时和之前求出的空位数相比较,如果空位数要大于剩余的task数,那么则说明还需补充多余的空位,否则就直接返回task的总数即可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eastInterval(vector& tasks, int n) {
        int mx = 0, mxCnt = 0;
        vector cnt(26, 0);        
        for (char task : tasks) {
            ++cnt[task - ‘A‘];
            if (mx == cnt[task - ‘A‘]) {
                ++mxCnt;
            } else if (mx 

方法三

建立一个优先队列,然后把统计好的个数都存入优先队列中,那么大的次数会在队列的前面。

这题还是要分块,每块能装n+1个任务,装任务是从优先队列中取,每个任务取一个,装到一个临时数组中,然后遍历取出的任务,

对于每个任务,将其哈希表映射的次数减1,如果减1后,次数仍大于0,则将此任务次数再次排入队列中,遍历完后如果队列不为空,说明该块全部被填满,则结果加上n+1。

我们之前在队列中取任务是用个变量cnt来记录取出任务的个数,我们想取出n+1个,如果队列中任务数少于n+1个,那就用cnt来记录真实取出的个数,当队列为空时,就加上cnt的个数,参见代码如下: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int leastInterval(vector& tasks, int n) {
        int res = 0, cycle = n + 1;
        unordered_map m;
        priority_queue q;
        for (char c : tasks) ++m[c];
        for (auto a : m) q.push(a.second);
        while (!q.empty()) {
            int cnt = 0;
            vector t;
    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 0) q.push(d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res += q.empty() ? cnt : cycle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重构字符串

给定一个字符串S,检查是否能重新排布其中的字母,使得两相邻的字符不同。

若可行,输出任意可行的结果。若不可行,返回空字符串。

示例 1:

输入: S = "aab"
输出: "aba"

示例 2:

输入: S = "aaab"
输出: ""

注意:

  • S 只包含小写字母并且长度在[1, 500]区间内。

哈希

统计每个字符串出现的次数啊,这里使用 HashMap 来建立字母和其出现次数之间的映射。

由于希望次数多的字符排前面,可以使用一个最大堆,C++ 中就是优先队列 Priority Queue,将次数当做排序的 key,把次数和其对应的字母组成一个 pair,放进最大堆中自动排序。

这里其实有个剪枝的 trick,如果某个字母出现的频率大于总长度的一半了,那么必然会有两个相邻的字母出现。

所以在将映射对加入优先队列时,先判断下次数,超过总长度一半了的话直接返回空串就行了。

每次从优先队列中取队首的两个映射对儿处理,因为要拆开相同的字母,这两个映射对儿肯定是不同的字母,可以将其放在一起,之后需要将两个映射对儿中的次数自减1,如果还有多余的字母,即减1后的次数仍大于0的话,将其再放回最大堆。

由于是两个两个取的,所以最后 while 循环退出后,有可能优先队列中还剩下了一个映射对儿,此时将其加入结果 res 即可。而且这个多余的映射对儿一定只有一个字母了,因为提前判断过各个字母的出现次数是否小于等于总长度的一半,按这种机制来取字母,不可能会剩下多余一个的相同的字母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string reorganizeString(string S) {
        string res = "";
        unordered_map m;
        priority_queue> q;
        for (char c : S) ++m[c];
        for (auto a : m) {
            if (a.second > (S.size() + 1) / 2) return "";
            q.push({a.second, a.first});
        }
        while (q.size() >= 2) {
            auto t1 = q.top(); q.pop();
            auto t2 = q.top(); q.pop();
            res.push_back(t1.second);
            res.push_back(t2.second);
            if (--t1.first > 0) q.push(t1);
            if (--t2.first > 0) q.push(t2);
        }
        if (q.size() > 0) res.push_back(q.top().second);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
```c++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    string reorganizeString(string S) {
        string res = "";
        unordered_map m;
        priority_queue> q;
        for (char c : S) ++m[c];
        for (auto a : m) {
            if (a.second > (S.size() + 1) / 2) return "";
            q.push({a.second, a.first});
        }
        while (q.size() >= 2) {
            auto t1 = q.top(); q.pop();
            auto t2 = q.top(); q.pop();
            res.push_back(t1.second);
            res.push_back(t2.second);
            if (--t1.first > 0) q.push(t1);
            if (--t2.first > 0) q.push(t2);
        }
        if (q.size() > 0) res.push_back(q.top().second);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;

Leetcode——链表和数组(6)

标签:自身   它的   前缀   现在   empty   rtc   pru   边界条件   再处理   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wj99/p/13206043.html


评论


亲,登录后才可以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