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Python实现最大堆

2021-06-11 10:06

阅读:503

标签:最小堆   pop   org   shu   它的   ext   sift   rem   定义   

  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通过二叉树实现一个最大堆, 实现原理方面参考了这篇文章.

一. 堆的数据结构

1. 数据结构分析

  堆的本质就是一颗二叉树, 这颗二叉树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性质:

 1). 对于最大堆来说, 二叉树根节点的值不小于任何子节点, 其所有子树也符合这一特征, 最小堆则相反;

 2). 堆是一颗完全二叉树, 除了底层外, 所有层都尽可能地填满, 底层元素从左到右排列.

技术图片

  上图就是一个最大堆的二叉树, 基于特性1我们可以得知, 这颗二叉树从任意叶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一定是一个递增序列, 最大值为根节点. 因此, 当我们需要最大值时, 取出根节点的值就行了. 当我们新添加了一个叶子节点之后, 为了维护二叉树的有序性, 我们可以让这个叶子节点向顶端移动, 如下图所示:

技术图片->技术图片->技术图片

我们插入节点16后, 将这个节点的值与其父节点进行比较, 大于父节点则二者交换, 持续这个操作直到不大于父节点或没有父节点为止, 这样, 我们就在插入元素之后, 仍然保持了二叉树的有序性. 弹出节点同理, 将底层最后一个叶子节点取出填入空缺, 然后根据值的大小让这个节点往下移动就行.

  因此, 堆在保证内部有序性的前提下, 可以做到在O(k)的时间内插入和弹出元素, k为二叉树的高度. 这也就是为什么堆的二叉树必须是完全二叉树: 在这种情况下k最小, 为log n. 因此, 堆的插入和弹出都只需要O(log n)的时间复杂度, 可以高效地获取最大值/最小值.

 

2. 通过列表实现二叉树

  由于堆是一颗完全二叉树,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列表来储存这颗二叉树的值:

技术图片

  如上图所示, 我们用列表从上到下, 从左到右记录了二叉树的所有节点. 二叉树节点右边的蓝色数字是它在列表中的索引.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, 对于一个在列表中索引为n的节点, 它的父节点索引为(n-1)//2, 它的左右子节点索引为n*2+1和n*2+2, 如果索引值溢出, 说明没有对应的父节点或子节点. 这样, 我们就通过列表储存了这颗完全二叉树的信息.

  基于以上的分析, 我们先定义一个Heap类:

class Heap:

    def __init__(self, nums: [int] = None) -> None:
        self.cache = []
        if nums is not None:
            for num in nums:
                self.push(num)

    def __len__(self) -> int:
        return len(self.cache)

    def __bool__(self) -> bool:
        return len(self) > 0

    def __repr__(self) -> str:
        return fheap({self.cache})

    @property
    def largest(self) -> int:
        if not self.cache:
            raise Exception(Empty heap)
        return self.cache[0]

    def show(self) -> None:
        # 调用这个函数绘制一颗二叉树出来,DEBUG用
        height = int(math.log2(len(self))) + 1
        for i in range(height):
            width = 2 ** (height - i) - 2
            print(  * width, end=‘‘)
            blank =   * (width * 2 + 2)
            print(
                blank.join([{: >2d}.format(num) for num in self.cache[2 ** i - 1:min(2 ** (i + 1) - 1, len(self))]]))
            print()
    
    def _swap(self, i: int, j: int) -> None:
        # 这个函数用于交换二叉树的两个节点
        self.cache[i], self.cache[j] = self.cache[j], self.cache[i]

二. 插入元素

  这部分好像太简单了, 我实在讲不出来什么:

    def push(self, num: int) -> None:
        self.cache.append(num)
        self._siftup(self.size - 1)

    def _siftup(self, i: int) -> None:
        while i > 0:
            parent = (i - 1) >> 1
            if self.cache[i]  self.cache[parent]:
    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    self._swap(i, parent)
            i = parent

说白了, 当我们push一个元素时, 首先把这个元素放到列表的末端, 这相当于在完全二叉树上新建了一个叶子节点. 然后, 调用siftup方法让这个节点一直和父节点比较, 大于父节点就上浮, 直到它到达合适的位置. 这样就维护了二叉树的有序性.

三. 弹出元素

  弹出元素的原理和插入元素大同小异: 我们将根节点的元素弹出后, 取出最后一个叶子节点作为根节点(避免破坏完全二叉树的结构), 然后让这个节点与子节点比较, 下沉到合适的位置就行. 有两点需要注意一下: 首先, 最大元素处在列表的头部, 弹出的时间复杂度是O(n), 因此我们可以把头部元素和尾部元素交换后, 删除尾部元素. 然后, 大部分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, 我们应该让更大的那个节点上浮, 这样才能保证二叉树的有序性.

  基于以上两点, 弹出元素的代码如下:

    def pop(self) -> int:
        largest = self.largest
        self._swap(0, len(self) - 1)
        self.cache.pop()
        self._siftdown(0)
        return largest

    def _siftdown(self, i: int) -> None:
        while i * 2 + 1  len(self):
            smaller = i
            if self.cache[i * 2 + 1] > self.cache[smaller]:
                smaller = i * 2 + 1
            if i * 2 + 2 and self.cache[i * 2 + 2] > self.cache[smaller]:
                smaller = i * 2 + 2
            if smaller == i:
                return
            self._swap(i, smaller)
            i = smaller

四. 总结

  简单对我们创建的Heap类进行测试:

nums = list(range(14))
random.shuffle(nums)
heap = Heap(nums)
heap.show()
heap.push(100)
print(插入100)
heap.show()
heap.pop()
print(弹出堆顶元素)
heap.show()
for _ in range(100):
    num = random.randrange(100)
    nums.append(num)
    heap.push(num)
    assert max(nums) == heap.largest
    nums.remove(heap.pop())

print(所有测试通过!!!)

结果如下:

技术图片

用Python实现最大堆

标签:最小堆   pop   org   shu   它的   ext   sift   rem   定义   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q1214367903/p/14220949.html


评论


亲,登录后才可以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