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.netcore助力--WebApiClient正式发布core版本
2021-03-02 09:26
标签:webapi esc 字典 request 服务器 sdk ipa 多个 http请求 WebApiClient已成熟稳定,发布了WebApiClient.JIT和WebApiClient.AOT两个nuget包,累计近10w次下载。我对它的高可扩展性设计相当满意和自豪,但WebApiClient并不因此而停下脚步,在一年前,我产生了编写其core版本的想法,将asp.netcore服务端先进的思想融入到core版本,在性能与扩展性上得到进一步升华。 WebApiClient时还没有IActionInvoker概念,对应的执行逻辑直接在ApiActionContext上实现。现在我觉得,Context应该是一个状态数据类,而不能也成为一个执行者,因为一个执行者的实例可以无限次地执行多个Context实例。 Refit则更简单粗暴,将所有实现都在一个RequestBuilderImplementation的类上:你们只要也只能使用我内置的Attribute声明,一切执行在我这个类里面包办,因为我是一个万能类。 Core版本增加了IActionInvoker概念,从中Context分开,用于执行Context,职责分明。在实现上又分为多种Invoker:Task声明返回执行者ActionInvoker、ITask声明返回处理处理者ActionTask,以及聚合的MultiplexedActionInvoker。 WebApiClient时在处理各个特性、参数验证、返回值验证时没有使用Middleware思想,特别是在处理响应结果和异常短路逻辑难以维护。 Refit还是简单粗暴,将所有特性的解释实现都在这个RequestBuilderImplementation的类上,因为我还是一个万能类。 Core版本增加中间件Builder,将请求前的相关Attribute的执行编排Build为一个请求处理委托,将请求后相关Attribute的执行编排Build为一个响应处理委托,然后把两个委托与真实http请求串在一起,Build出一个完整的请求响应委托。 得益于Middleware,流程中的请求前参数值验证、结果处理特性短路、异常短路、请求后结果值验和无条件执行IApiFilterAtrribue等这些复杂的流程变成简单的管道处理;另外接口也变成支持服务端响应多种格式内容,每种格式内容在一个IApiReturnAttribute上实现和处理,比如请求为 WebApiClient只有一个ApiActionContext,其Result和Exception属性在请求前就可以访问或设置,但实际上就算设置了值,流程也不会短路和中断,属于设计失误。 Refit没有相关Context概念,因为它不提供给用户自定义扩展Attribute的能力,它内置的Attribute也没有执行能力,一个RequestBuilderImplementation类够了。 Core版本将设计了多个Context概念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Context,如同asp.netcore不同Filter的Context也不同一样。对于一个Action,请求阶段对应是ApiRequestContext,响应阶段是ApiResponseContext;对于Action的参数,对应是ApiParameterContext。每种Context里面都包含核心的HttpContext属性,HttpContext包含请求消息、响应消息和接口配置选项等。 输入WebApiClientCore命名空间,会发现定义了很多Interface,这些Interface都是为了用户实现自定义特性用的,当然内置的所有特性,都是实现了这些接口而已。如果一个特性实现了多个接口,它就有多种能力,比如内置的HeaderAttribute,它既可以修饰于Interface和Method,也可以修饰参数。 WebApiClientCore的Attribute描述的逻辑,是由Attribute自我实现,所以整个请求的数据装配逻辑是分散为各个Attribute上,用什么Attribute就有什么逻辑,包含框架之外的非内置的自定义Attribute。 Refit的内置Attribute只有欲描述逻辑,没有实现逻辑,实现逻辑由RequestBuilderImplementation包办,所以它不需要接口也没有接口。 像[HttpGet("objects/{id}")]这样的path参数,在restful中常常遇到,通过Span优化,Core版本在替换path参数值cpu占用时间降低为原版本的十分之一。 得益于Sytem.Text.Json,json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上性能显明提升。 WebApiClientCore使用了可回收复用的IBufferWriter,在json序列化得到json、json装配为HttpContent只申请一次Buffer,而且HttpContent在发送之后,这个Buffer被回收复用。IBufferWriter还于用表单的uri编码,编码产生的Buffer不用申请新的内存内容,直接写入表单的HttpContent。 WebApiClientCore的json不再使用utf16的string中间类型,直接将对象序列化为网络请求需要的utf8编码二进制json;表单的key和Value编码时,也不产生string中间类型,而是编码后的二进制数据内容,然后写入表单的IBufferWriter。 WebApiClient创建代理类实例来执行一个请求时,要查找两次缓存:通过接口类型查找字典缓存的接口代理类,然后实例化代理类;在ApiInterceptor里面通过MethodInfo查找字典缓存的ApiActionDescriptor。 Refit执行同样逻辑也使用了两次字典缓存,接口和接口代理类安全字典缓存TypeMapping,接口和接口方法描述的字典缓存interfaceHttpMethods。 WebApiClientCore取消了字典缓存,使用静态泛型类的字段作缓存,因为字段访问远比字典查找高效。同时通过巧妙的设计,在代理类拦截方法执行时,直接回传IActionInvoker替换原来的MethodInfo,IActionInvoker包含了ApiActionDescriptor,而IActionInvoker与代理类型都一起缓存在静态泛型类的字段,减少了一次必须的字典缓存查找过程。 排除掉真实的网络请求IO等待时间,WebApiClientCore使用的cpu时间仅仅为WebApiClient.JIT和Refit的三分之一。 点击项目链接,带你GET到N种使用技能,不求star,只求提供良好建议。 https://github.com/dotnetcore/WebApiClient 为.netcore助力--WebApiClient正式发布core版本 标签:webapi esc 字典 request 服务器 sdk ipa 多个 http请求 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kewei/p/13052978.html1 前言
对应的,给它叫了WebApiClientCore的名字,为了对得起名字里面的Core字,我在框架设计、性能优化上占用整体开发时间一半以上。2 框架设计
IActionInvoker
Middleware思想
Accept: application/json, application/xml
,不管服务器返回xml或json都能处理。///
Context思想
Interface思想
3 性能优化
更快的字符串替换
更快的json序列化
更少的缓冲区分配
更少的编码操作
更快的缓存查找
性能对比
BenchmarkDotNet=v0.12.1, OS=Windows 10.0.18362.836 (1903/May2019Update/19H1)
Intel Core i3-4150 CPU 3.50GHz (Haswell), 1 CPU, 4 logical and 2 physical cores
.NET Core SDK=3.1.202
[Host] : .NET Core 3.1.4 (CoreCLR 4.700.20.20201, CoreFX 4.700.20.22101), X64 RyuJIT
DefaultJob : .NET Core 3.1.4 (CoreCLR 4.700.20.20201, CoreFX 4.700.20.22101), X64 RyuJIT
Method
Mean
Error
StdDev
HttpClient_GetAsync
3.146 μs
0.0396 μs
0.0370 μs
WebApiClientCore_GetAsync
12.421 μs
0.2324 μs
0.2174 μs
Refit_GetAsync
43.241 μs
0.6713 μs
0.6279 μs
Method
Mean
Error
StdDev
HttpClient_PostJsonAsync
5.263 μs
0.0784 μs
0.0733 μs
WebApiClientCore_PostJsonAsync
13.823 μs
0.1874 μs
0.1753 μs
Refit_PostJsonAsync
45.218 μs
0.8166 μs
0.7639 μs
4 Nuget包与文档
Nuget包
项目地址与文档
文章标题:为.netcore助力--WebApiClient正式发布core版本
文章链接:http://soscw.com/index.php/essay/589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