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大《数据结构》第九章:排序(上)

2021-01-29 17:17

阅读:553

标签:取出   i++   问题   序列   while   scanf   delete   第一个   zju   

注:本文使用的网课资源为中国大学MOOC

https://www.icourse163.org/course/ZJU-93001

简单排序

前提

void X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  • 大多数情况下,为简单起见,讨论从小到大的整数排序
  • N是正整数
  • 只讨论基于比较的排序(>=
  • 只讨论内部排序(即不考虑类似于数据分布于不同的服务器中)
  • 稳定性:任意两个相等的数据,排序前后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

冒泡排序

基本思想

  • 比较相邻的元素。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,就交换他们两个
  •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。在这一点,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;
  •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,除了最后一个;
  •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,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。

时间复杂度

  • 最好情况,顺序T=O(N)
  • 最坏情况,逆序T=O(N^2)

稳定性:是

void Bubble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
    int P,i,flag;
    for (P=N-1; P>=0; P--)
    {
        flag = 0;
        for (i=0; i

A[i+1]) { Swap(A[i], A[i+1]); flag = 0; // 标识发生了交换 } } if (flag==0) // 如果第一趟冒泡全程无交换 break; } }


插入排序

基本思想

  • 从第2张牌开始排序
  • 取出未排序序列中的第一个元素
  • 插到前面已经排好的序列中,比较并右移,使得插入后序列也是排好顺序的
  • 按照此法对所有元素进行插入,直到整个序列排为有序的过程

时间复杂度

  • 最好情况,顺序T=O(N)
  • 最坏情况,逆序T=O(N^2)

稳定性:是

void Insertion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 
    int P, i;
    ElementType Tmp;
      
    for ( P=1; P0 && A[i-1]>Tmp; i-- )
            A[i] = A[i-1]; // 依次与已排序序列中元素比较并右移
        A[i] = Tmp; // 放进合适的位置
    }
}

时间复杂度下界

  • 对于下标i A[j],则称(i, j)是一对逆序对
  • 问题:序列{34, 8, 64, 51, 32, 21}中有多少逆序对?

——(34,8) (34,32) (34,21) (64,51) (64,32) (64,21) (51,32) (51,21) (32,21)

  • 交换2个相邻元素正好消去一个逆序对!
  • 插入排序:T(N,I) = O(N+I),N为序列长度,I为逆序对个数

——如果序列基本有序,则插入排序简单且高效

  • 定理:任意N个不同元素组成的序列平均具有N(N-1)/4个逆序对
  • 定理:任何仅以交换相邻两元素来排序的算法,其平均时间复杂度为\(\Omega(N^2)\)
  • 这意味着:要提高算法效率,我们必须
    1. 每次消去不止一个逆序对
    2. 每次交换相隔较远的2个元素

希尔排序

举个例子

技术图片
  • 初始序列为{81,94,11,96,12,35,17,95,28,58,41,75,15}
  • 首先按照5间隔取子序列排序,即首先取{81,35,41}进行排序,然后依次取{94,17,75},{11,95,15},{96,28},{12,58}进行子序列排序,之后再将子序列合并成总的序列即{35,17,11,28,12,41,75,15,96,58,81,94,95}
  • 同理对5间隔排序后得到的序列进行3间隔排序可以得到序列{28,12,11,35,15,41,58,17,94,75,81,96,95}
  • 最后对3间隔的序列做1间隔排序

归纳为:

  • 定义增量序列\(D_M > D_{M-1} > ... > D_1 = 1\)
  • 对每个\(D_k\)进行\(D_k\)间隔排序(k=M,M-1,...,1)
  • 注意:\(D_k\)间隔有序序列,在执行\(D_{k-1}\)间隔排序后,仍然是\(D_k\)间隔有序的。

原始希尔增量序列

原始希尔排序 : \(D_M = \left \lfloor N/2 \right \rfloor, D_k = \left \lfloor D_{k+1}/2 \right \rfloor\)

void Shell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
    int D,P,i;
    ElementType Tmp;
    
    for ( D=N/2; D>0; D/=2 ) // 希尔增量序列
    {
        for ( P=D; P=D && A[i-D]>Tmp; i-=D )
                A[i] = A[i-D];
            A[i] = Tmp;
        }
    }
}

更多增量序列

  • Hibbard增量序列

    1. \(D_k = 2^k-1\)——相邻元素互质
    2. 最坏情况:\(T=\Theta(N^{3/2})\)
    3. 猜想:\(T_{avg}=O(N^{5/4})\)
  • Sedgewick增量序列

    1. {1,5,19, 41, 109,...}——9x4^i - 9x2^i + 1或4^i - 3x2^i + 1
    2. 猜想:\(T_{avg} = O(N^{7/6}), T_{worst} = O(N^{4/3})\)
/* 希尔排序 - 用Sedgewick增量序列 */
void Shell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 
    int Si, D, P, i;
    ElementType Tmp;
    /* 这里只列出一小部分增量 */
    int Sedgewick[] = {929, 505, 209, 109, 41, 19, 5, 1, 0};
      
    for ( Si=0; Sedgewick[Si]>=N; Si++ ) 
        ; /* 初始的增量Sedgewick[Si]不能超过待排序列长度 */
 
    for ( D=Sedgewick[Si]; D>0; D=Sedgewick[++Si] )
        for ( P=D; P=D && A[i-D]>Tmp; i-=D )
                A[i] = A[i-D];
            A[i] = Tmp;
        }
}   

堆排序

选择排序

思路:

  • 先从A[i]到A[N–1]中直接扫描找最小元,记录其位置
  • 将A[i]与处于最小元位置的元素进行交换
void Selection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
    int i, MinPosition;
    for ( i=0; i

堆排序

思路:与选择排序类似,但是改变最小元的扫描策略,利用堆结构扫描

算法1

思路:

  • 首先将数组调整为最小堆
  • 利用一个临时数组存储依次弹出的根结点
  • 将临时数组直接赋值给原数组

因此:

  • 算法1的最终时间复杂度为T(N) = O(NlogN);
  • 但是需要额外的O(N)空间,并且复制元素需要时间
void Heap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
    BuildHeap(A); // 将数组A调整为堆,复杂度为O(N)
    for ( i=0; i

算法2:

思路:

  • 先将数组调整为一个最大堆
  • 将根结点与堆的最后一个元素进行交换
  • 删除堆的倒数第一个元素,存至数组的末尾,重新对堆进行最大堆的调整
  • 直到堆的元素为1
/* 交换 */
void Swap( ElementType *a, ElementType *b )
{
    ElementType t = *a; *a = *b; *b = t;
}

/* 将N个元素的数组中以A[p]为根的子堆调整为最大堆 */ 
void PercDown( ElementType A[], int p, int N )
{
    int Parent, Child;
    ElementType X;
 
    X = A[p]; /* 取出根结点存放的值 */
    for( Parent=p; (Parent*2+1)=0; i-- )/* 建立最大堆 */
        PercDown( A, i, N );
      
    for ( i=N-1; i>0; i-- ) 
    {
        /* 删除最大堆顶 */
        Swap( &A[0], &A[i] );
        PercDown( A, 0, i );
    }
}
  • 定理:堆排序处理N个不同元素的随机排列的平均比较次数是2N logN - O(N log(logN ))
  • 虽然堆排序给出最佳平均时间复杂度,但是实际效果不如用Sedgewick增量序列的希尔排序

归并排序

核心思想:有序子列的归并

技术图片

将子序列A,B的元素依次比较,合并成C序列

/* L = 左边起始位置, R = 右边起始位置, RightEnd = 右边终点位置 */
void Merge( ElementType A[], ElementType TmpA[], int L, int R, int RightEnd )
{
    int LeftEnd, Tmp, NumElements;
    
    LeftEnd = R - 1; // 左边终点位置。假设左右两列挨着 
    Tmp = L; // 存放结果的数组的初始位置
    NumElements = RightEnd - L + 1;
    while ( L

递归版分而治之

void MSort( ElementType A[], ElementType TmpA[], int L, int RightEnd )
{ 
    int Center;
    if ( L 

可以推得:T(N) = T(N/2)+T(N/2)+O(N) --> T(N)=O(N logN )

统一函数接口

void Merge_sort( ElementType A[], int N )
{
    ElementType *TmpA;
    TmpA = (ElementType *)malloc(N*sizeof( ElementType ))
    if ( TmpA != NULL )
    {
        MSort(A, TmpS, 0, N-1);
        free( TmpA );
    }
    else
        Error("空间不足");
}

非递归版归并排序

技术图片

思路:

  • 首先对长度为N的序列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排列,
  • 然后合并成N/2个子序列,对相邻的子序列进行合并排序
  • 依次类推,直至合并成为长度为N的序列
  • 由图可知,需要额外的O(N)内存空间进行临时值得存储
/* 归并排序 - 循环实现 */

/* 两两归并相邻有序子列 */
/* length = 当前有序子列的长度*/
void Merge_pass( ElementType A[], ElementType TmpA[], int N, int length )
{ 
    int i, j;
       
    for ( i=0; i 

结论:

  • 在内排序中一般不使用归并排序,因为要使用内存
  • 在外排序中归并排序比较有用

浙大《数据结构》第九章:排序(上)

标签:取出   i++   问题   序列   while   scanf   delete   第一个   zju   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Superorange/p/12831402.html


评论


亲,登录后才可以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