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 --> Python 实现

2020-12-13 04:17

阅读:501

标签:比较   必须   更新   阴影   理解   main   归并   循环   交换   

了解和实现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

1.冒泡排序
 冒泡排序要对一个列表多次重复遍历。

  • 它要比较相邻的两项,并且交换顺序排错的项。
  • 每对列表实行一次遍历,就有一个最大项排在了正确的位置。
  • 大体上讲,列表的每一个数据项都会在其相应的位置“冒泡”。

它们的顺序是否正确。

  • 如果列表有n项,第一次遍历就要比较n-1对数据。
    • 需要注意,一旦列表中最大(按照规定的原则定义大小)的数据是所比较的数据对中的一个,
    • 它就会沿着列表一直后移,直到这次遍历结束。
  • 第二次遍历开始时,最大的数据项已经归位。
  • 现在还剩n-1个待排数据项,即有n-2个要比较的数据对。
  • 由于每一次遍历都会使下一个最大项归位,所需要遍历的总次数就是n-1。
  • 完成n-1次遍历之后,最小的数据项一定已经归位,此时不需要再执行其他步骤。
def bubble_sort(alist):
    n = len(alist)
    # 外层循环控制比较几次
    for i in range(n-1):
        # 内存循环控制 第i次 交换 n-i 趟
        # -i 是不再换前i次已经排好的
        for j in range(n-i-1):
            if alist[j] > alist[j+1]:
                alist[j], alist[j+1] = alist[j+1], alist[j]
        # print(alist)

  由于冒泡排序要遍历整个未排好的部分,它可以做一些大多数排序方法做不到的事。

  • 尤其是如果在整个排序过程中没有交换,我们就可断定列表已经排好。
  • 因此可改良冒泡排序,使其在已知列表排好的情况下提前结束。
  • 这就是说,如果一个列表只需要几次遍历就可排好,冒泡排序就占有优势:它可以在发现列表已排好时立刻结束
  • 改良版冒泡排序。它通常被称作“短路冒泡排序”。
def shortBubbleSort(alist):
    n = len(alist)
    # 外层循环控制比较几次
    for i in range(n-1):
        # 假设已经完全排好序
        sorted = True
        # 内存循环控制 第i次 交换 n-i 趟
        # -i 是不再换前i次已经排好的
        for j in range(n-1-i):
            if alist[j] > alist[j+1]:
                alist[j], alist[j+1] = alist[j+1], alist[j]
                # 未完全排好序
                sorted = False
    
        if sorted:    # 发现列表已排好时立刻结束
            return

        print(alist)

2.选择排序

  选择排序提高了冒泡排序的性能,

  • 它每遍历一次列表只交换一次数据,即进行一次遍历时找到最大的项,完成遍历后,再把它换到正确的位置。
  • 和冒泡排序一样,第一次遍历后,最大的数据项就已归位,第二次遍历使次大项归位。
  • 这个过程持续进行,一共需要n-1次遍历来排好n个数据,
  • 因为最后一个数据必须在第n-1次遍历之后才能归位。

技术图片

  • 每一次遍历,最大的数据项被选中,随后排到正确位置。
  • 第一次遍历排好了93,第二次排好了77,第三次排好了55,以此类推。
def selectionSort(alist):
    # 外层控制比较几次,一共需要 n-1 次遍历来排好 n 个数据
    for fillslot in range(len(alist)-1, 0, -1):
        # 假设第一次元素就是最大值
        position_max = 0
        # 内层控制元素比较和更新索引
        for location in range(1, fillslot+1):
            # 进行比较
            if alist[location] > alist[position_max]:
                # 更新索引
                position_max = location
        # 退出循环后,交换数据
        alist[fillslot], alist[position_max] = alist[position_max], alist[fillslot]

测试: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alist = [54, 26, 93, 17, 77, 31, 44, 55, 20]
    print(alist)
    selectionSort(alist)
    print(alist)

3.插入排序
  插入排序的算法复杂度仍然是O(n2),但其工作原理稍有不同。

  • 它总是保持一个位置靠前的已排好的子表,
  • 然后每一个新的数据项被“插入”到前边的子表里,排好的子表增加一项。

图4展示了插入排序的过程。阴影区域的数据代表了程序每运行一步后排好的子表。

技术图片

  • 我们认为只含有一个数据项的列表是已经排好的。
  • 每排后面一个数据(从1开始到n-1),这个的数据会和已排好子表中的数据比较。
  • 比较时,我们把之前已经排好的列表中比这个数据大的移到它的右边
  • 当子表数据小于当前数据,或者当前数据已经和子表的所有数据比较了时,就可以在此处插入当前数据项。
def insertionSort(alist):
    # 外层循环控制 从右边第二个元素开始 向前面排好序的子列表中插入
    for index in range(1, len(alist)):
        pos = index
        # 内存循环 依次从子列表的最后一个最大的元素 和 你要插入的元素比较
        # 如果你的当前要插入的元素小,两个元素交换位置
        while pos > 0 and alist[pos-1] > alist[pos]:
            alist[pos], alist[pos - 1] = alist[pos-1], alist[pos]
            pos -= 1

测试:

if __name__ == ‘__main__‘:
    lst = [54, 26, 93, 17, 77, 31, 44, 55, 20]
    print(lst)
    insertionSort(lst)
    print(lst)

4. 希尔排序

 希尔排序有时又叫做“缩小间隔排序”,它以插入排序为基础,将原来要排序的列表划分为一些子列表,再对每一个子列表执行插入排序,从而实现对插入排序性能的改进。划分子列的特定方法 是希尔排序的关键。我们并不是将原始列表分成含有连续元素的子列,而是确定一个划分列表的增量“i”,这个i更准确地说,是划分的间隔。然后把每间隔为i 的所有元素选出来组成子列表。

 技术图片

这里有一个含九个元素的列表。

  • 如果我们以3为间隔来划分,就会分为三个子列表,每一个可以执行插入排序。
  • 这三次插入排序完成之后,虽然这个列表还没有完全排好序,
  • 但有趣的是,经过我们对子列的排序之后,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更加靠近它最终应该处在的位置。

技术图片

  • 最终以1为间隔进行插入排序,即标准的插入排序的过程。
  • 注意到,通过对前面子列进行排序之后,我们减少了将原始列表排序时需要比对和移动的次数。
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仅需要再进行四次移动就可以完成排序。

技术图片

  • 特定选取划分间隔的方法是希尔排序的独特之处。
  • 代码1中的函数使用了一组不同的间隔。
  • 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从含2个元素的子列开始排序;
  • 下一步排含4个元素的子列。
  • 最终,整个数列用基本的插入排序排好。
def shellSort(alist):
    # 我们从含2个元素的子列开始排序, 子列表的数目 就是列表长度的一半
    sublistcount = len(alist)//2
    while sublistcount > 0:
        # 每个子列表执行插入排序
        for startpostion in range(sublistcount):
            # 间隔正好是 子列表的数量
            print("alist: %s" % alist, "startpostion:  %d" % startpostion, "sublistcount  %d" % sublistcount)
            gapInsertionSort(alist, startpostion, sublistcount)

        print("After increments of size", sublistcount, "The list is", alist)
        sublistcount = sublistcount // 2


def gapInsertionSort(alist, start, gap):
    for i in range(start+gap, len(alist), gap):
        pos = i
        while pos >= gap and alist[pos-gap] > alist[pos]:
            alist[pos], alist[pos-gap] = alist[pos-gap], alist[pos]
            pos -= gap

测试:

if __name__ == ‘__main__‘:
    # 奇数次第一组第一次是三个元素 [54,77,20]
    # alist = [54, 26, 93, 17, 77, 31, 44, 55, 20]
    # 偶数次比较好看
    alist = [54, 26, 93, 17, 77, 31, 44, 55]
    shellSort(alist)
    print(alist)

缩减版:

def shell_sort(lst):
    step = int(len(lst)/2)
    while step > 0:
        for i in range(step, len(lst)):
            while i >= step and lst[i] 
  • 乍一看,你可能会觉得希尔排序不会比插入排序要好,因为它最后一步执行了一次完整的插入排序
  • 但事实上,最后的一次排序并不需要很多次的移动,
  • 因为正如上面所讨论的,这个列表已经在之前的对子列的插入排序中实现了部分排序
  • 换句话说,每个步骤使得这个列表与原来相比更趋于有序状态。这使得最后的排序非常高效。

对希尔排序的综合算法分析已经远超出讨论范围,基于对该算法的描述,

  • 我们可以说它的时间复杂度大致介于O(n)和O(n2)之间。
  • 如果使用某些间隔时,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(n2)。
  • 通过改变间隔的大小,比如以2k-1(1,3,5,7,15,31等等)为间隔,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(n3/2)。

5.归并排序
  我们现在把注意力转移到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来改进排序算法的表现。

  • 我们要学的第一种算法就是归并排序
  • 归并排序是一种递归算法,它持续地将一个列表分成两半。
  • 如果列表是空的或者只有一个元素,那么根据定义,它就被排序好了(最基本的情况)。
  • 如果列表里的元素超过一个,我们就把列表拆分,然后分别对两个部分调用递归排序。
  • 一旦这两个部分被排序好了,那么这种被叫做归并的最基本的操作,就被执行了。
  • 归并是这样一个过程:把两个排序好了的列表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一的,有序的新列表
  • 图10就展示了我们熟悉的作为例子的列表如何被归并排序算法拆分,

 技术图片

def merge_sort(alist):
    n = len(alist)
    # 递归结束条件
    if n 

  

 为了分析归并算法,我们需要考虑它实施的两个不同步骤。

    • 第一步,列表被拆分,我们已经(在二分查找中)计算过,我们能通过logn的数量级的计算将长度为n的列表拆分。
    • 而第二个过程是合并
    • 每个列表中的元素最终将被处理并被放置在排序好的列表中,所以合并操作对一个长度为n的列表需要n的数量级的操作。
    • 因此分析结果就是,拆分需要logn数量级的操作
    • 而每次拆分需要n数量级的操作因此最终操作的复杂度为nlogn
    • 归并排序是一种O(nlogn) 的算法。

6.快速排序
 快速排序用了和归并排序一样分而治之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优势,但同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存储空间。

经过权衡之后,我们发现列表不分离成两半是可能的,当这发生的时候,我们可以看到,操作减少了。

  • 快速排序首先选择一个中值。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选择这个数值,我们将会简单地选择列表里的第一项。
  • 中值的作用在于协助拆分这个列表。
  • 中值在最后排序好的列表里的实际位置,我们通常称之为分割点的,是用来把列表变成两个部分来随后分别调用快速排序函数的。

快速排序算法的工作原理如下:

  1.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,称为"基准"(pivot)
  2. 重新排序数列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(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)。
  3.  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,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。这个称为分区(partition)操作。
  4.  递归地(recursive)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。

 技术图片

# first 理解为第一个位置的索引,last 是最后位置索引
def quick_sort(alist, first, last):
    # 递归中止条件
    if first >= last:
        return

    # 设置第一个元素为中间值
    mid_value = alist[first]
    # low 指向
    low = first
    # high
    high = last

    # 只要 low 小于 high 就一直走
    flag = 0

    while low = mid_value:
            # high 往左走
            high -= 1

        # 出循环后,说明high小于中间值,low指向该值
        alist[low] = alist[high]

        # low 小于中间值,则进入循环
        while low 

测试: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lst = [54, 26, 93, 17, 77, 31, 44, 55, 20]
    print("原来的list:\n", lst)
    quick_sort(lst, 0, len(lst) - 1)
    print("快速排序后的list: \n", lst)

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:

  技术图片

 

Python 实现,soscw.com" target="_blank">排序 --> Python 实现

标签:比较   必须   更新   阴影   理解   main   归并   循环   交换   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51try-again/p/11105230.html


评论


亲,登录后才可以留言!